千里江陵丨江陵楚剧的前世今生

01-27 14:23  

文化江陵

江陵楚剧

楚剧是湖北的地方戏剧,大约形成于清道光1840年,由民间歌舞、小调综合而成,始于黄陂彭家冲的职业花鼓班。职业花鼓班原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是广泛流传于鄂东的民间艺术。1926年9月,汉口戏剧界筹组湖北剧学总会,会上,将黄孝花鼓戏定名为楚剧,与荆州花鼓戏、汉剧并列为湖北三大戏剧。此后,楚剧成为湖北戏剧文化的新瑰宝。

△ 楚剧《寻儿记》楚剧主要以声腔、行当、脸谱来创造人物角色。楚剧的声腔由板腔、小调、高腔三个系组成。板腔有:迓腔、仙腔、四平、十枝梅、应山腔。其中板迓腔是其主调。小调有观灯调、佛经等二十多种。高腔是一唱众合不用管弦,只有锣鼓伴奏的演唱。楚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楚剧的脸谱:红、蓝、黄、白、黑。楚剧以行当分人物,以盔帽表身份,以胡须表年龄,以脸谱表特色。

楚剧的唱腔很多,主要有迓腔、悲腔、仙腔、成山腔、四平十梅等。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出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叙事,又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

楚剧取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很有包容性,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彩,不需要庞大的演出队伍。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

楚剧主要流行于湖北的武汉、孝感、天门、潜江、仙桃(沔阳)、石首、公安等地,荆州、沙市和江陵地处楚国郢都,江陵更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人民深受楚剧文化熏陶,对楚剧文化艺术的喜爱比其它戏剧文化更盛。

为更好传承楚剧,满足人民对楚剧的观看需求,江陵成立了江陵楚剧团,其曾是江陵当地家喻户晓的楚剧班子,深受江陵人民喜爱。自1988年12月江陵楚剧团解散后,楚剧受到冷落,部分楚剧艺人只能分散到各地在民间红白喜事中演唱,间断性参与各类舞台艺术和戏曲表演。直至2014年戏剧爱好者梁正刚、周光旭、江陵县原楚剧表演艺术家老艺人陈吉芬等组织成立“荆楚双江楚剧团”,剧团现有演职员24人,常年在江陵、沙市、荆州、江北等地演出。演出的剧目有《三娘教子》《赵五娘吃糠》《荞麦馍赶寿》《寻儿记》《二堂审子》等大型传统剧5个,中小型剧目等10余个,创作改编的剧目有现代戏《虾稻情浓》等。

△ 廉政楚剧小戏《陶母退鱼》为保护和传承楚剧,江陵县成功将“楚剧”申报为荆州市非遗保护项目,并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工作予以扶持,在保护经费上给予保障,县文化馆将其纳入日常重点工作范畴,指定专人负责“楚剧”的保护工作。通过收集整理“楚剧”相关资料和工具、建立楚剧资料库、举办楚剧惠民演出、开展楚剧现代戏创作等一系列保护措施,让楚剧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江陵“活”起来,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并参与到传承楚剧中来,也让越来越多的江陵人民感受到楚剧的艺术魅力。2022年8月,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市纪委监委联合举办《清廉荆州》廉政戏曲展演活动,新编排的楚剧小戏《陶母退鱼》在展演中获得好评。(贺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