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江陵①】因地制宜兴产业 富美乡村入画来

06-15 11:43  

春风拂过碧绿麦苗,江陵县普济镇林口村靠近G351国道边的农田里整齐排列着百余个蔬菜大棚,空气中隐约飘来辣椒特有的辛辣香气。不久之后,这里还将建设30个连栋育苗大棚、20个农业示范大棚,配套农产品分拣中心、销售中心、加工中心等一系列设施。

图据江陵振兴办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江陵县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引进市场主体,探索农产品生产种植销售产业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一条发展产业、建设美丽家园的乡村振兴之路。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农业产品

江陵地处长江中游,位于江汉平原西部,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陵县制订和优化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为江陵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经济基础。

此前,普济镇林口村村集体无产业,仅靠资产资源租赁承包,集体收入微薄。想要振兴乡村,没有钱可谓寸步难行。

林口村看准近年来普济镇着力打造“辣椒小镇”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机遇,成立农业合作社种植螺丝椒,尝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甜头。

2020年,普济镇开始打造林口农业科技示范园,流转农户土地约120亩,建设100个蔬菜大棚及一条辣椒生产主路,采取“农企+合作社+村集体+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运营。由林口村牵头,联合普济镇部分村建立镇级联村合作社,与市场主体签订销售协议,把村民增收和村集体增效结合起来,壮大村集体经济。

“根据市场行情,按照最低价来算,这100个棚今年的毛收入大概可以达到180万元左右。”林口村党支部书记徐威介绍,未来将加大农业种植技术探索研发力度,打造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林口村的巨变只是江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缩影之一。目前,江陵县已经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推动稻虾面积突破20万亩、黄桃面积2万亩、金菊面积1.8万亩、食用菌1300万棒、吊瓜面积0.4万亩、芦笋面积0.1万亩、螺丝椒面积0.25万亩……形成了具有江陵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整合资源 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开放,农业生产直接受市场的指导和限制。一窝蜂的种植热销农产品风险较大。

为控制农业生产风险、最大程度挖掘农业产业效益,江陵县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江陵牌”的差异化产业发展模式——针对软弱涣散村,聚力发展联村经济,抱团取暖;针对有特色产业的村镇,引入市场主体分担生产风险、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针对风光秀美、文化底蕴丰富的村镇,发展农旅一体化休闲观光产业、红色文化游等新型农业生态。

黄志刚 /摄

在普济镇,“2341”产业发展思路带来了巨变。2020年,全镇13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9个村村集体经济超20万元。

普济镇委副书记王卉介绍,“我们确定辣椒为主打产业品种;引进省农科院、专业电商2个主体,形成了技术有支撑、销售有保障的订单农业产业运营体系;实现合作社、农户和市场主体三方受益,打造羊子庙、星星、林口、西庄湖四大产业片区。”

呼之欲出的“辣椒小镇”——普济,创建加速的“黄桃小镇”——三湖,规模翻番的“吊瓜基地”、新建“芦笋基地”——熊河……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点缀在江陵的乡村振兴秀美画卷之上。

纵深推进 持续延伸产业链条

有了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支点,构建了科学的发展模式,如何赋能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江陵县给出了令人亮眼的答案——纵深推进产业发展、探索打造拓宽集研发生产、精深加工、销售推广、品牌创建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

黄志刚/摄

江陵通过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振兴造福一方村民、激发村民积极投身村集体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闭环已然形成。2020年,江陵县9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2028万元,这些都得益于产业发展兴县战略。

“原来种十几亩田,收入只有一两万元,现在村里有100个大棚种辣椒,我们不仅有土地流转费,在这里务工还有钱拿,今年我的年收入估计可以达到5万元”,金果寺村村民李祖洪高兴地说。

产业发展使乡村旧貌换新颜。以前,农户自己管自己的田,不太注意打理周边环境。现在,不仅房前屋后通透整齐,田间地头更是沟渠清亮,景色宜人。

如今,诗句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地方让人期待满满,江陵乡村不仅景美人美,兴旺的产业必将为当地带来更多蝶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