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古人如何消暑?青山遗址上有座楚王避暑行宫

07-27 11:08   学习强国  

炎炎夏日,暑热难耐。避暑,成了人们消夏的惬意生活方式。古时候的人们如何消夏避暑?《诗经·七月》关于“凿冰冲冲”窖储度夏的记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除此之外,古人还会通过选择居住环境来达到避暑目的。

荆州博物馆的研究员王从礼认为,2500年前的楚国人就已经非常聪明,他们将城镇、宫殿、房屋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以此达到防暑降温的作用。与此同时,楚人还依托地形,在一些沼泽地带,修建类似于避暑山庄的宫殿。江汉平原地区发现的遗址中,江陵县青山遗址群,就有避暑的作用。

青山村一景(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烈日当空,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湖北省江陵县青山遗址,目之所及,呈现的是一派美丽乡村的大美画卷,但残存在乡野的瓦片正在诉说着尘封的历史。

稻田之下,暗藏着

两千多年前的王宫

7月中下旬之交,江汉平原的暑热已经升腾。极目新闻来到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通过无人机画面俯瞰青山遗址核心区,稻田组成的深绿色是主色调,纵横交错的乡村道路,将大地分割成规整的小方格,村庄呈带状分列其中。

青山遗址全景及9座高台区位图(江陵县博物馆供图,李冬摄)

如果不是道路旁的青山遗址保护界碑,很难想象,这片约20万平方米的稻田之下,竟暗藏和尘封着一座2500多年前的古迹遗址。

青山遗址保护标志牌(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青山村一带地势相对较高,是过去人们获取木料的材山,因此得名“青山”。周边原有多个湖泊和多条古河道,为当地古代人的物资运输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水路条件。

2009年,荆州博物馆的研究员王从礼带领团队在江陵县开展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来到资市镇青山村,村民翻耕农田时,一些残破的陶片和瓷片引起了王从礼的注意。

原来,这些让村民觉得司空见惯的陶片,竟然是开启一座2500多年前楚王宫殿的密码。通过对陶片、瓷片的分析,考古人员认为,青山村应该有一处大型遗址群。

“2500年前的楚国,能够用上绳纹的瓦片,身份已经非常高贵。”王从礼认为,从出土的器形和遗物数量看,该遗址群应该是楚国的一处大型宫殿遗址群。

当年,此消息一时惊动考古界。后来,该遗址群有了统一的名称——青山遗址。通过进一步的勘探,考古人员大致明确了青山遗址群的分布范围约在20万平方米的田野上。

青山村一景(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在居民点的一处坡地上,考古人员甚至可见台基边缘的文化层堆积。据青山村村民介绍,很久以前,他们曾发现过大量的绳纹灰陶片和瓷片。

考古专家从出土的陶瓦和生活器皿分析,青山遗址群上曾有很多代人生活过,既有春秋的特点,也有战国时期的风格,而遗址的台基和遗物应属东周楚文化范畴。

青山遗址西北距荆州楚故都纪南城39公里,东距潜江龙湾遗址27公里,三者共处于东西平行线上。有考古专家推测,青山遗址很有可能是一座楚国的王宫。

出土文物,印证

长江流域的史前文明

2016年1月至4月,荆州博物馆与江陵县博物馆联合开展青山遗址考古勘探调查和试掘工作。

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台地断面上可见文化层和红烧土,台地内可见较多的泥质灰陶片、泥质红陶片,纹饰有素面、绳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瓦等。

青山遗址南无名台考古发掘的陶豆(江陵县博物馆供图)

考古专家认为,青山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时代跨度大,发展脉络清晰。青山遗址地下遗存年代下层包含新石器时期,表明这里早已为人类生活场所;中层主体文化层为东周时期,包含大量灰色板瓦、筒瓦、绳纹陶器残片遗存;说明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是楚人活动频繁的地区。而遗址文化层上层遗存年代为宋、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器物残片俯首皆是,随处可见。

依据青山遗址现有的考古成果,考古专家推断,青山遗址区域内人类活动始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时期,经历了东周时期活动后被废弃。

青山遗址无名台考古发掘现场(江陵县博物馆供图)

青山遗址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迹与遗物,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家岭文化的重要物证,是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重要物证。“从规模、布局保存等方面判断,青山遗址都是极为重要的楚文化遗址之一。”江陵县博物馆馆长马善馗说。

考古界一致认为,青山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是江汉地区作为楚文化发展中心地区的重要物证,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社会发展、生活习惯、科技水平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考古科研价值。

因地制宜,

楚王行宫有避暑功能

王从礼与青山遗址有着不解之缘。深入研究楚文化几十年的他,甚至对楚人的生活习性、生存法则都颇有研究。

通过对大量的史料和实物研究,王从礼认为,2500年前的楚国,楚人在修建纪南城时,就在城内引入河道,不仅解决了城内人的饮水问题,还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而在城内建筑上,楚人将房屋都建得非常高,不仅可以祛湿,还能获得更多的风源。

王从礼的研究深入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他认为,楚人在房屋前后修水塘,也起到了降温避暑的功效。

除了高台建筑,楚人还在一些沼泽地带,修了很多类似避暑山庄的宫殿。最为典型的就数江汉平原地区发现的两处遗址——潜江龙湾遗址的章华台和江陵县青山遗址群。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考古专家认为,青山遗址建筑风格独特,它突破了我国古建中轴线对称的传统模式,而是依地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

因此,有考古学家认为,青山遗址应该为季节性居所,属楚王行宫一类,其依地势而建,恰好是与自然形成和谐统一。

青山遗址与楚纪南城遗址、章华台遗址位置图

而为了避暑,楚人也极具智慧。考古人员曾在荆州纪南镇发现了几百口古井,这些井有陶井、木井、土井等类型。考古专家认为,有的井在夏天就相当于冰箱的功能。

从荆州博物馆展出的部分文物,也印证了古人防暑的智慧。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丝绸,有的衣服重量不到一两,材料轻薄细腻,天然具备防暑功能。

保护古迹,楚地后人

倾心打造美丽乡村

江陵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境内河网密布,阡陌纵横,一直以来都有着“天下粮仓”的美誉。依托于一马平川,广袤无垠的有利地形,当地农业生产迈向立体式现代农业转型。荷塘养鱼,虾稻连作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但青山村是个例外。

青山村一隅(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极目新闻记者在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看到,田野上,连片的稻田正拔节生长,村庄的房前屋后,鲜有荷塘和深沟。

“老祖宗的地不能随便挖。”青山村二组村民朱耀勇今年62岁,指着朱家冢的保护标志牌,他对极目新闻说,自从青山遗址被公布保护后,村里人逐渐改变农业耕种方式。

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村民朱耀勇介绍朱家冢的发掘故事(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2017年8月,湖北省政府公布青山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这意味着,青山遗址的原址保护范围进一步明确,青山村共3个村组100多户村民的农业生产将受到限制。

“在保护红线范围内,村民的农业生产只能进行浅土层活动,不得进行深挖。”江陵县文旅局副局长王诚说,就连当地农业生产的致富产业虾稻连作种养模式也将受到限制。“虾稻田需要深挖沟渠,这是不被允许的。”

青山遗址朱家冢呈现东周时期的瓦砾堆积(江陵县博物馆供图)

以前,村里有人不理解,甚至还反问:相比于老百姓的口粮,那几块破陶片有什么意义?

朱耀勇也给极目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深挖鱼塘,或者将传统的稻田改造成虾稻田,每亩的年综合收入最高可达6000元,而单一的水稻种植,年收益或只有一半。

“青山遗址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职能部门,还要广泛发动群众。”王诚介绍,为了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文物保护部门一方面专门走村入户,宣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争取政策支持,为村民争取乡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修缮了村里的道路、桥梁和涵渠,方便村民出行和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当地还通过产业引导,带领村民种植黄桃和吊瓜,以此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村里的吊瓜已经达到100亩,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朱耀勇还说,如今,青山村村民不仅全力支持青山遗址的保护,还专门成立了巡逻队,每天至少要对保护区进行一次全面巡查,防止盗墓和土建施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分一毫都不能破坏。”

“合理开发利用,将青山遗址的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建设遗址公园。”王诚说,目前,江陵县正在全力争取编辑青山遗址保护规划,最终目的是要让青山遗址发挥历史与现实的作用,充分发挥楚文化文物旅游观赏功能,让楚文化以有形姿态展示在公众视野之中,促进文明传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