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江陵③】推动生态振兴 焕发乡村新活力

06-17 10:26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日前,记者驱车沿着曾大河,来到江陵县资市镇,只见黑油油的公路两旁栽满树苗,有银杏,有香樟,一眼望去,苍翠欲滴,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江陵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整治、创建森林之城,打好乡村生态振兴“组合拳”,让江陵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大力整治人居环境 乡村变美了

走进资市镇青山村一组,一座座楼房整齐划一,一条条硬化村道宽阔平坦,道路两旁栽种着绿树红花,家家户户房前屋后一尘不染。

青山村原来是资市镇有名的“穷窝子”“水袋子”,村级债务高达200余万元,还是江陵县深度贫困村。

“以前这里全是泥巴路,下雨天车一走,就到处留下了坑坑洼洼。现在我们青山修了路、种了树、通了车、有了干净的自来水,环境变好了,大家的生活也越过越舒坦!”74岁的村民朱昌堂如是说,“我现在主要帮村里照看景观带里的花草树木,也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青山村党支部书记范后林感慨地说,以前,该组的鱼塘水质富营养化、浮萍布满水面、边坡水土流失严重,散发阵阵恶臭。实施生态整治后,用固化的淤泥护坡护岸,往昔的黑臭水体变得清澈透亮。

青山村在拆除破旧废弃房屋基础上,还不断完善村道、路灯等基础设施,鼓励并引导村民对已完成拆除的公共区域实施再利用,开展绿化美化,打造经济林、景观带。

环境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现在村子变美了,每到傍晚就有百余人出来散步、游玩,非常热闹,与城市人的生活一样了。”朱昌堂高兴地说。

积极创建森林之城 城镇变绿了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江陵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江陵县自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以来,积极贯彻落实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和创森工作精神,开展增绿补绿、植绿扩绿。

机场路资市段全长10公里,南接白马寺镇,北连岑河镇,是江陵通往机场的必经之路。2017年通车后,配套建设了路灯、悬挂国旗和中国结;2018年创森时征地120亩,种植2.3万株落羽杉,路两旁形成了宽30米的宽幅林带,构筑了一条景在路上、路在景中的绿色长廊。

这几年来,江陵县全面落实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作,完成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任务2.13万亩。同时,开展通道绿化骨架建设,先后完成江北高速、潜石高速等7条高速、铁路、国省道宽幅林带及33条县级以上道路补植补造任务,新增通道宽幅林带里程131.3千米,新增造林面积8800余亩,栽植中山杉、落羽杉等绿化苗木76万余株。还围绕大沟大渠、保护湖泊开展小微湿地建设,先后完成6个保护湖泊50米环湖林带建设,建成曾大河中山杉宽幅林带、十周河水杉林带等水岸景观,新增水岸湖泊绿化面积2800余亩。

不仅如此,江陵县还深入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完成村庄造林绿化面积1.8万亩,所有行政村实现绿化全覆盖,其中23个行政村被评为省级绿色乡村。

2019年,江陵县获得了“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脏乱差没了目前,西干渠资市段正进行疏挖整治,河两岸之前的脏乱差不见了,土地已进行修整,将打造“一河两岸、三桥十景”的景观带,为居民提供休憩养性、乐享生活的场所。

“以前河两岸杂草多,树木多且乱,还有一些坟墓。环境脏乱差不说,还常有居民随意倾倒垃圾。特别是一到夏天,河水发臭,蚊虫多,我们就只能待在家里,很少出来散步。”居民蔡女士说,“听说这里将进行整改,我们都很期待,希望以后能生活在花园式的集镇上。”

“一河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总投资130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涉及铺装工程、景观构筑工程、土方工程、绿化工程、桥梁工程及配套水、电等公共设施工程。整体绿化地面积达22028平方米。目前项目已完成设计、预算、可研和立项,正在财评,预计6月初完成招投标工作,12月底完成项目全部建设。项目建成后,形成“一河两岸,三桥十景”的景观结构,将彻底改变西干渠沿岸脏乱差等问题。

同时,资市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西干渠系统治理工程项目实施为契机,利用为期1个月的时间,拆除历史遗留违建房屋165间9700平方米,切实保障了河湖畅通;以集镇污水管网和“厕所革命”项目建设为依托,全方位、无死角管控污水直排入河,加大辖区内畜禽养殖排污整治力度,强力推行养殖场落实雨水分离、干湿分离等措施,实行资源无害化利用。

生态环境变好了,最终造福的还是老百姓。江陵县正上下同心筑生态文明之基,走绿色发展之路,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