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里的十万个为什么 | 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为什么是他?

04-19 10:12   学习强国  

1949年,一位名叫马海德的美国医生成为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在中国度过55个春秋,为中国卫生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马海德为何会作此选择?这一切还得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

自愿留守在陕北苏区,为中国民众消除病痛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生于美国纽约州水牛城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原籍黎巴嫩。他的父亲是个工人。

1933年,原名乔治·海德姆的马海德在瑞典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听闻上海一带流行某种东方热带病,他决定越过重洋,为中国民众消除病痛。在上海,马海德结识了宋庆龄等进步人士,并从他们口中得知中国还有另一个“世界”: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马海德青年时期个人照

1936年6月,经上海地下党和宋庆龄推荐,马海德和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4个月后,斯诺结束采访任务离开边区,而马海德则选择留下来。他告诉斯诺,“这里的医院和群众、病人都需要我;我决定留在陕北工作,要为中国革命事业作一些贡献”。

这一决定改变了马海德的人生轨迹。1937年2月,马海德因工作成绩突出,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海德与毛主席在一起

入乡随俗改姓氏学方言,高超医术传遍整个边区

马海德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怎么这么像中国名字呢?其实,当时红军控制的区域有不少是回民聚集区,乔治·海德姆是阿拉伯人,与回族人的血缘本来就近,又懂医术又会阿拉伯语,在当地回民中威望颇高,回民都称他是麦加圣地回来的人。

回族人很多都姓马,于是乔治·海德姆便以“马”为姓,改名为马海德。而后,他为了更好地帮助边区人民,很快学会了普通话和陕北方言,从此“马海德”大夫的名字就传开了,从当地老乡到中央首长,都来找他看病,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万能博士”。

仅1944年到1947年,马海德就曾诊治伤病员4万余人次,多次受到边区政府的嘉奖,名字传遍整个边区。

周恩来承诺新中国成立,第一个批准他加入中国国籍

早在1937年,马海德就曾向周恩来提出要加入中国国籍。周恩来承诺等将来新中国成立,第一个批准他加入。

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了保卫中国大同盟。受宋庆龄的委托,马海德经常向该同盟报告陕甘宁边区的情况,通过保卫中国大同盟向海外呼吁,争取国际援助,边区因而获得了许多急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1942年,他被调到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海德曾先后接待了白求恩、柯棣华、巴苏华、米勒等外国医生,并协助他们去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1946年,马海德作为中共代表团医疗顾问,参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国、 共、美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不久,马海德又作为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的医疗顾问,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美国红十字会的人员接触,积极争取他们对解放区的援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籍,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了他的请求,因而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至此,他彻底留在了中国。

马海德示范抽血

1988年10月,马海德与世长辞,终年78岁。临终前,他满怀深情地对亲友们说:“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 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 这是毫无疑问的。”

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典范之一

这位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在国内外广受赞誉。2009年,马海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获得的评价是:在最需要的地方,体现人生的价值。

马海德晚年时期个人照

从远渡重洋来中国,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成为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一生的多次选择,生动诠释了一个人如何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奉献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扎根中国的55年岁月里,马海德选择坚守和奉献,“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是其一生写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