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垸管理区:防汛救灾和生产自救“两手抓”

07-18 09:23  

六合垸管理区:防汛救灾

和生产自救“两手抓”

记者 黄志刚  通讯员 朱民 淡石艳 

“受雨水长时间浸泡,我家的58.5亩水稻基本绝收,但分场帮我联系合作社插播优质稻种。”7月17日,在六合垸管理区南新队的一处水稻田里,职工田美源正抓紧补种稻种,他告诉记者,若是抢抓时令补种秧苗,灾情有望减小。

连日来,该管理区组织党员干部和农业专家,一手抓防汛救灾,一手抓生产自救,并出台多项政策“组合拳”,尽最大的努力将灾情降到最低。

“三马湖分场灾情最重,被淹水田排水后,分场连夜召开紧急会,研究抗灾自救办法。我们一面下队核灾,一面指导职工生产自救。目前,已有18户补种700余亩。”三马湖分场党总支书记、场长黄松介绍。

16日一大早,六合垸管理区的高级农艺师黄祥宏便来到受灾较为严重的壮台队,为受灾农户讲授水稻灾后管理技术。他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做好水稻救治办法。

南新队黄祥国有100余亩水稻处于分蘖末期,被水淹了五天五夜,每天到田里查看,发愁不已。“你的水稻根系还未全烂,可以采用刈割处理,7月底以前留25公分左右稻梗,8月10日和8月15日再割两次。只要管理得当,水稻再生后还能收个六七百斤。”黄祥宏的话让他吃下“定心丸”。

据统计,六合垸管理区此次渍涝灾害,造成水稻绝收6000亩左右,占耕地总面积18.7%,芝麻、玉术等旱地作物受淹严重约1000亩。

连日来,六合垸管理区一手抓防汛救灾,一手抓生产自救。7500米长的曾大河河堤和30余公里长的场界围堤,每天24小时均有专人巡堤查险。同时,针对水稻减产70%以上或绝产绝收的生产队,该管理区抢时补种改种,并引导农场职工选择生育期短的早稻品种翻秋补种或改种。

目前,六合垸管理区已调集水稻种子7吨,调剂调运农药、化肥700余吨,举办水稻灾后管理培训3场,帮助农场职工恢复生产,力争不空一分田。截至7月17日,已有37户早稻翻秋补种1850亩。

与此同时,该管理区总场、分场两级干部80余人全部下沉生产队,摸底登记核灾,做好保险公司定损理赔准备;着手谋划水毁工程修复工作;面对面做好受灾户思想情绪疏导工作,全方面为基层排忧解难。

————END————

来源:荆州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玲

责编:邓曼  编审:戴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