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喂鸭、种吊瓜、种蘑菇……脱贫路上,看他们如何撸起袖子往前冲

05-14 10:17  



编者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立脱贫之志,鼓奋进之气,感扶贫之恩,为进一步坚定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心,提升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本期“新江陵”选取我县脱贫路上的四个代表,对他们的事迹进行集中宣传(排名不分先后),希望更多脱贫致富路上的人,从他们的奋斗中得到启示。


姚旭光:致富路上走得更远


姚旭光,江陵县普济镇东李村人,47岁,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早先在广州创业开办驾校,后因驾考体制改革、发展资金不足等原因,大额亏损致贫。



很长一段时间,姚旭光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直到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东李村,他主动和工作组沟通,希望改变自己的困境,“我不怕苦、不怕累,一天干20个小时的活都没事,只要能把日子过好。”这个铁骨铮铮汉子的坚定感染了所有人,多方考察之下,工作组协助他流转承包20亩土地开办养鸡场。

养殖业最重要的是防疫,姚旭光一方面购买相关书籍刻苦自学,每天按时观察养殖鸡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多次参加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一颗心全扑在了养殖场。2015年,养殖的5000多只土鸡,基本存活,纯收入9000余元。2017年,成立了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土鸡养殖数量已达2万余只,每年鸡蛋、土鸡供不应求,2019年底纯收入10万余元。

谈起现在生活,姚旭光坚定地说:“我曾经迷茫到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精准扶贫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每天多干会儿活,是最踏实的。接下来我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


熊洪成:饮水思源 脱贫不忘党恩


在疫情防控期间,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贫困对象熊洪成向青山村防疫队伍捐款500元。“感谢党和政府这几年的帮扶和关爱,在这疫情防控关键时刻,我全家献一点爱心,让我们共度这次难关。”朴实的话语饱含着浓浓的爱心。

2001年,熊洪成一家4口人刚从重庆搬迁过来时,家庭收入仅靠几亩薄田,加之其子患有慢性病,两个孙女又要读书,熊洪成一家的生活举步维艰。2014年,熊洪成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后,生活才渐渐有了起色。

回想起当时到老熊家的场景,县驻青山村工作组副组长王俊青不由感叹道,“当时,我们去老熊家了解情况时,进屋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家徒四壁,房间里霉味很重,到处透着风,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为了让老熊重燃希望,工作组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告诉他困难是暂时的,要坚定信心、心存希望。随后,工作组结合他们家实际,让老两口发展吊瓜种植。

“当时小王说,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工作组也会用心用力地帮我,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只要我不懒,绝对能脱贫致富。”老熊感动地说。

说干就干。2017年,工作组为其办理了免息的金融贷款5万元作为产业发展的起步资金,老两口发展吊瓜种植3.5亩,当年便收入2.7万多元。2018年,尝到甜头的老熊主动找到工作组,要求再发展吊瓜种植6亩。此后,老两口便全身心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去。2019年,老熊的吊瓜收入达7万多元。此外,考虑到其儿子儿媳均是劳动力,工作组便介绍其子媳外出务工,每年收入7.2万元。

就这样老熊的家庭渐渐好转起来,收入也在逐年增加。2019年,老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487元,远远超过脱贫标准线,现在的老熊每天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心中时刻在感激着青山村村“两委”和工作组。


刘顺志:养鸭增收助脱贫


“呦、呦、呦……”随着一声声响亮的吆喝,江陵县白马寺镇同兰村贫困户刘顺志边撒饲料,边唤着鸭子,成群的鸭子一个个昂着头欢快地赶过来。“目前养了3000多只鸭子。”瞅着眼前的鸭子追逐嬉戏,刘顺志高兴地说,“鸭子帮我摘了穷‘帽子’。”

刘顺志一家有3口人,儿子因心脏病丧失劳动能力,妻子又长期患有慢性病,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便压在了年过六旬的老人肩头。“往年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道是怎么走过来的。”刘顺志感叹说。

2018年,刘顺志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组牵头单位县水利局安排夏堂英与他“一对一”结对帮扶,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生活也由此迎来了转机。

2018年10月,夏堂英第一次来到了刘顺志家中,细致了解他家的情况,得知其有丰富的养鸭经验,不由觉得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工作组和夏堂英为他送来各类养鸭技术书籍,并帮助他筹集资金。刘顺志顺利地在自家鱼塘旁建造了鸭舍,走上了养鸭之路。

养殖初期,由于没有规模养鸭经验,鸭苗存活率不高。夏堂英便联系专业技术人员为其上门指导。他自己也从未灰心过,一心扑在养鸭事业上,主动向附近的养鸭大户请教经验,在摸索和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养殖方法,养鸭之路渐渐走上了正轨。“小夏跟我说过,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一要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二要靠科学养殖,三要靠勤劳致富。”刘顺志说。

2018年底,刘顺志的养殖事业迎来“丰收季”,获利2万余元,成功脱贫。2019年,刘顺志养鸭年纯收入达8万元以上,一下成为了全村致富带头人。2020年,他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说趁着自己还能动,多干一些,这样儿子看病才有希望。

现在,刘顺志逢人就会激动地讲:“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小夏和工作组像自家亲人一样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养鸭让我摆脱了贫困,我们家离奔小康的日子不远啦。”


陈经枝:“小伞花”里探出“致富经”


陈经枝,江陵县秦市乡刘家剅村村民,其父、其妻均有不同程度残疾障碍,家中两个孩子读书,务农收入完全无法支撑一家的开销,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陈经枝几年来尝试了所有可能摆脱困境的方法,种田时早出晚归,农闲时外出务工,小龙虾热销时个人摸索养殖,从未停下过脚步。

2018年,县内食用菌需求增大,陈经枝主动联系驻村工作组,说明自己想发展食用菌种植的想法。工作组对此非常支持,通过金融扶贫帮他解决了5万元贷款的启动资金,从民华农业购买1.3万个香菇菌棒,开始了他的菌菇养殖之路,虽然当年多雨导致香菇品质不好,但仍有3万元的获利,这也更坚定了他种植的信心。

陈经枝在工作组的帮助下,与朋友合资成立了民瑞食用菌合作社,建冷库、买专车,准备大干一场。购买菌棒成本高,他就一天天地呆在菌棚里研究自己做菌棒,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香菇种植对天气依赖较大,他从种植条件与市场需要着手,转换思路将香菇种植转为以平菇种植为主,更为简单操作,获利空间也更大。2019年,陈经枝种植8.6万个平菇菌棒,获利达10万元,家人的生活终于得到改善。

菌菇种植最大的技术问题是防止感染,2019年,2万多瓣菌菇因开放式接种导致感染,那段时间,陈经枝几乎住在菌棚里,高温杀菌是唯一的解救方式,条件有限,他就自己搭了简易的消毒棚,一个个菌棒进行消毒,最终挽回损失2万余元。种植经验丰富以后,陈经枝不断鼓励周边的贫困户和他一起种植平菇,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困的现状。目前,合作社已带动2户贫困户种植平菇,10户贫困户在合作社长期务工。2020年,疫情期间销售虽有影响,但预计获利仍可达15万元。



他们自觉践行党的号召

积极奋进向上

用自己的双手勤劳创业

奋力挣脱贫困桎梏和枷锁

为全县树立了榜样

让我们一起

为朴实的脱贫典型点赞


————END————


来源:江陵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办

编辑:廖超

责编:邓曼  编审:戴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