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位90岁老兵不简单!

11-04 09:41  

云上江陵报道:10月30日的上午,秋意渐浓,金色的阳光洒在熊河镇的大街小巷。


在熊河镇熊河小学,循着工作人员的指引,一户门口挂着“光荣之家”的小房间映入眼帘,这里是90岁退役军人李一举的家。



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是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前辈。他的名字叫李一举,是一位退伍老兵,得知记者来访,他特意收拾了一身衣服,出门来迎接我们。



昔日军中战士,今日一介平民,但眉宇间神情里,豪气犹在。虽然已经年过90,李老的精神劲头还是很足,采访时他坚持要求站着说话,给出的理由是“我是军人我必须站着说”。几番周旋之后,我们才让这个“倔老头”坐在了院子的扶椅上,他神情坚毅,缓缓地为我们讲述起那段往事。


战火纷飞 一片丹心为国家


李一举出生在战火纷飞的1929年,14岁那年他加入了江汉军区第五师独立旅第三团一营一连地方游击队,由于年龄较小,组织上让李一举担任通讯员。抗日战争期间,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组织传递敌人的动向等重要信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这段往事在李一举心里好像就在眼前。



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爆发。李一举所在的部队先后经历了中原突围战役、华北解放战役、西北解放战役,保护首长的安全是李一举最重要的工作,在此期间他熟练掌握了车辆驾驶技能,好几次激烈战斗中都是他驾驶车辆避过艰难险阻,将首长送达一个又一个安全的战略位置。解放战争后期战斗异常惨烈,每当前线支援不及时,警卫员也经常当战斗人员使用,不管战斗多艰辛残酷,李一举总是冲锋在前线,与战友同生共死。


“最惨烈的一场战斗是解放当时的房县,战斗一直持续了5个日夜,因为房县周围都是军事高墙,易守难攻,在第二天的时候,还是警卫员的我就接到了上前线的命令。因为一般情况下不是很激烈的战斗是不用警卫员到前线作战的,我立即就明白了战斗的惨烈,我当时是抱着必死的信念上了战场,我去打了4天4夜,最后还是活了下来。”回忆起那场惨烈的战斗,李一举至今仍心有余悸。



李一举说,当时的战场,每隔两步就能看到战友们的残肢断臂,昨天还睡在一起的亲密战友,今天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死伤用惨重已经不能形容,战场已经成为了一个修罗地狱。经过数天数夜的战斗,李一举和战友们拼着一口气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房县的解放。


李一举回忆说:“仗打完了之后,我不晓得我是活的还是死的,整个人都是恍的,后面看到(战斗)赢了,我才反应过来,哦,原来这个仗打完了,我还活着。”


一场场残酷战斗的洗礼并没有让李一举退缩,解放房县之后,他又继续参加了兰州解放战役、宁夏解放战役,在战斗中多次立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一举所在的第十九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兼政委的指挥下,继续转战在祖国的西北地区。


肩挑背扛 血肉之躯筑铁路


新中国的成立,李一举高兴的几天几夜没睡着。“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打了这么多年仗,日夜期盼的就是这一天,我们有了自己的新中国、有了自己的政权,好日子就要来了。”回忆起新中国成立,李一举讲着讲着就咧开了嘴,当年的喜悦仿佛穿越时空传递到了现在。



新中国成立不久,李一举所在的部队受命进行宝天铁路的修建。在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条件下,他和战友们靠着钢钎、铁锹、炸药,一点一滴完成铁路的修建。宝鸡铁路全长153公里,地质条件复杂,途中还有一百多座隧洞的土石方工程,但李一举和战友们不惧万难,用血肉之躯肩挑背扛,克服沿线人烟稀少,房粮奇缺的重重困难,仅仅耗时8个月,便完成了四百余万土石方的工程。修路的任务一点不比战斗任务轻松,整个修筑过程中,有五十六名解放军战士光荣牺牲,不少同志负伤残疾,用鲜血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天宝铁路纪念碑)


“当时部队都是年轻小伙子,我也才20出头,别的没有,有的就是使不完的力气,首长说搬什么我们就用挑子搬什么,搬不动就用炸药炸碎了搬,施工条件虽然简陋,但是战友们的心却坚毅,修铁路的任务,就是战斗任务,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整个部队一条心,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铁路给修好。”李一举回忆说,为了修好铁路,他一个人就挑断了3条扁担,被碎石头压烂的挑筐更是数不过来。


宝天铁路的建设,治好了陇海铁路的“盲肠炎”,两地的交通更加便捷。“路通了,老百姓高兴,咱们也跟着高兴,那时候的人都很淳朴,敢于牺牲和奉献。”李一举说。

一生遗憾 未能为国捐躯


在李一举随部队修路的同时,抗美援朝已经进入了中期。1951年5月,李一举所在的部队受命支援朝鲜。


“当时战斗已经进入了中后期,第一批的战友们用惨烈的牺牲将美军打到了三八线以南,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守住三八线,我因为可以驾驶车辆,组织就安排我在后方负责运送战略物资。”对于战时的回忆,李一举记得很是清晰。


负责运送物资的工作相比于前线虽然安全不少,但仍然会遭遇敌军的空中袭击,刚刚入朝作战时,敌军的飞机欺负我军地对空作战能力弱,经常嚣张的利用低空飞行投掷燃烧弹、炸弹,到了战争后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军的地对空能力大大提升,美军才开始有所忌惮。而李一举的工作,就是运送这些地对空武器到前线,与敌人的飞机作战。



运送工作并非绝对安全,还要预防敌人的空军来袭,每当敌人的飞机掠过头顶,李一举只能前往临时防空洞躲避敌人空军的袭击,他告诉记者,最危险的一次炸弹仅在离防空洞20米开外的地方爆炸,那时趴在地上躲避袭击的他被余波震起,在空中直接翻了一个圈,而炸弹炸飞的泥土则差点将他活埋。


志愿军众志成城,用流血牺牲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李一举因为在枪林弹雨中安全驾驶超过一千公里荣获了三等功。获得了荣誉,李一举却高兴不起来。


“当时前往抗美援朝战斗,我就从没想过要活着回来,我心里想的就是上前线,要去和敌人战斗,为国捐躯,我觉得光荣。组织安排我在后方运送物资,我看着战友们在前线流血牺牲,自己在后方安全的躲着,心里很惭愧,没能为国捐躯,这成了我一生的遗憾。”李一举的话让人动容。


(时年25岁的李一举和战友的合照)

安度晚年 时常梦见昔日战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李一举跟随部队回国。1955年李一举转业回江陵区水利局工作,1959年9月调入江陵机械局,当时因支援熊河抗旱缺乏技术人才,李一举又辗转到熊河离合配件厂工作,一干便是几十年。


退伍不褪色,转业之后的李一举,继续在单位发挥余热。数十年来,他从未忘记过自己军人的本色,上级交代的的任务总是完成的又快又好,生活中也是乐于助人。1990年,本该退休的李一举因为组织需要,自愿在岗位上继续坚持了两年,等到交代好自己岗位的后续工作才安然退休,他对此从未向组织提起过半点抱怨。


如今的李一举,与80多岁的爱人郑世珍一起安逸的生活在熊河镇熊河小学。20平方米大小的老屋,是李一举后半生的安乐居所,他在这生活了30多年,一直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屋子里的家具都是舍不得换的“老古董”。


(李一举家门口锈迹斑斑的自行车)


李一举的一生,不图享乐,不求功名,他把一生征战所获得的的荣誉勋章,一个不留的分发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以此教导儿女子孙要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左:李一举 右:郑世珍)


今天,回忆战火纷飞的岁月,老人潸然泪下。他说:“我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享受这么好的待遇,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都有了,我的那些战友们,他们一天也没有享受过安逸生活,他们永远长眠在西北、华北、朝鲜,我有时做梦还能梦到他们,觉得对不起他们。”


来源:江陵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