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唯一!江陵这个地方被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   10-22 16:11   江陵县融媒体中心

云上江陵报道:最近

咱们江陵好消息真多

快跟着小新来看看吧

江陵“青山遗址”入选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第八批国保单位共762处,另有50处与此前已核定公布的国保单位合并。江陵县“青山遗址”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山遗址”位于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为东周楚文化遗址,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可见8个较为规整的台基,均高出地面2至3米。文化堆积包含有灰色绳纹筒瓦、板瓦。遗址中部偏东处有朱家冢墓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地面采集到东周时期遗物。该遗址面积较大,内涵丰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014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陵县将实施“青山遗址”展示利用工程,依托“青山遗址”和青山村田园基底,发展文物旅游,建设融汇遗址展示、田园休闲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助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



此前,江陵县只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旧址,位于江陵县沙岗红军街及周边乡村,主要包括鄂西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旧址、鄂西红军印刷厂旧址、鄂西特别委员会旧址、鄂西少共总部和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旧址、中共江陵县委员会旧址和江陵县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江陵县贫民协会旧址等旧址、旧居。


奋进江陵展新颜


10月17日

荆州日报

以《奋进江陵展新颜》为题

刊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江陵县专版报道

整整6版 令人振奋



9月29日,浩吉铁路第一车煤运抵湖北华电江陵发电厂。(黄志刚摄)


一首诗,穿越时空,成为历史悠远的最好证明。


这里是江陵,一颗镶嵌在江汉平原、四湖腹地的璀璨明珠。一条66公里长的沿江沿堤绿色走廊尽收眼底,阡陌田野霞飞鹭栖、满眼苍翠,一幅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拉开。


从蒙西到赣中,北煤南运大通道浩吉铁路在这里跨过长江干流,潜石高速、江北高速、沙公高速在这里形成巨大的“H”形,江陵居于全国铁路网的中心,这里坐拥长江23公里优质深水岸线,公铁水联运无缝对接。华电江陵发电厂投产发电,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即将建成,煤制气、煤化工和物流产业纳入湖北省级战略,一个投资逾千亿、产值逾千亿的“双千亿”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江陵人民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不负盛世,砥砺奋进,正在续写实力倍增、内通外联、宜居宜游、创新包容、平安幸福的新篇章。


大交通加速江陵换道超越

—江陵县交通运输发展成就综述


江北高速江陵北互通(谢敏摄)

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黄志刚摄)

江北高速江陵连接线(樊孝银摄)

■记者 陈丹 通讯员 代龙梅


近年来,江陵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猛,全县列养公路总里程2009.75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93.25公里,乡镇二级公路、行政村四级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均达100%,县城范围内村到集镇、乡镇到县城、县城到市州级中心城市、县城上高速公路,行车均不超过30分钟,已形成四个“半小时公路交通圈”。


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内通外联“新江陵”,江陵县大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动,着力形成“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大枢纽”综合交通新格局。建成后将形成湖北至我国中西部、欧洲、东盟等地多式联运专业物流通道,推进主要港口集疏港铁路、公路建设,支持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引入铁路专用线,形成衔接顺畅、运转高效、辐射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多式联运枢纽。


交通运输的“快”和“畅”极大方便了百姓出行和货物流通,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出行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密织“大路网”

跑出“加速度”


20多年前的江陵公路,路况差,车辆也少。那时,江陵境内的公路除原荆新、汉沙、秦黄三条省道外,大多是县乡公路,没有一条国道,高速公路更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以后,江陵县加快高速公路和国道建设,着力构建快速交通运输体系。一组数据表明:1995年,全县公路总里程714.76公里,列养里程222.06公里,仅有2条省道(原洪沙线和秦黄线)。2016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国家公路规划(2013-2030年)》,江陵县原219省道荆新线、原103省道汉沙线纳入国家新的公路网规划成为国道,彻底结束了无国道的历史。


同年2月6日,全省“十二五”规划“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重要组成部分的潜石高速公路江陵至潜江段正式通车。2017年1月24日,列为“十三五”全省交通重点建设项目的江北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江北高速的建成使江陵到监利的车程从2个小时缩短到了1个小时,大大缓解了沪渝高速宜昌、荆州、武汉这三个重要节点的交通压力。沙公高速公路作为荆州又一公路过江通道、“江汉平原最美高速”今年建成通车。三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互通,打通了出行“最后一公里”,将江陵带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古人“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梦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得到实现。


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全力提速建设的同时,江陵县交通运输局对江陵县域内农村公路实施结构优化、提档升级、深度通达、服务提升工程,2018年成功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为坚持把创建“四好农村路”作为打赢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合力攻坚、主动作为,2019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善(刷黑)工程72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9月,江陵县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已接受交通运输部实地复核。


建设“大港口”

发展“大物流”


江陵县辖区长江港口岸线49.5公里,其中优质岸线21公里,江陵港区规划四个作业区,分别为木沉渊作业区、观音寺作业区、马家寨作业区、郝穴作业区。该县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血脉,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现正在建设的有中航粮油码头、江陵石化综合码头、荆州煤炭储备基地、江陵华电兴润码头、华港能源码头、郝穴港区砂石集并中心,年底部分可投产试运行。


按照省级战略产业规划,江陵现代物流产业园分为三个部分,郝穴港多式联运物流基地、观音寺港集装箱信息物流基地以及浩吉铁路江陵站的物流产业园。产业园规划功能结构为“一轴、两心、三园、八区”。


“一轴”为车站空间联系轴,该轴线贯穿站前、站后空间,将站区客运和货运联系起来;“两心”为站前景观核心、站后公共物流核心;“三园”为站后公共物流园、建材物流园、冷链物流园;“八区”为物流保税区、城乡配送加工区、商贸物流区、物流科研创新区、特殊品物流区、物流聚集区、产业物流发展衔接区及备用发展区。


荆州市最新编制的中心城区物流业发展规划,将江陵定位为全市物流发展核心聚集区,其核心论述为“荆州市中心城区物流节点的建设发展围绕浩吉铁路和长江经济带来布局,以江陵物流产业集聚区为核心,江陵规划新建综合物流园,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拟控制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的空间格局,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入驻产业园,充分利用江陵多式联运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为荆州市及周边、铁路沿线提供强有力的物流保障。


完善“大枢纽”

打通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出行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江陵县交通运输局以安全稳定为前提,以“四个着力”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行业管理为平台,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全力打造“通达、便捷、安全、和谐”的江陵公、铁、水、空联运体系,为“加快建设两区一中心、全面建成幸福小康新江陵”当好先行官。


目前,江陵县交通运输事业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十四五”项目谋划中,也专门制定了高速公路、航道工程建设、港口建设项目等4大类工程,涵盖了交通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


“公铁水空全面发展,才能叫现代化的交通。”据江陵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公路方面,江陵境内有三条高速公路途经,设有5个进出口岔道,实现了镇镇通高速,3个园区距离高速入口不足3公里,企业货运5至10分钟内可上高速的目标。2018年至2019年,完成铁路专用线、疏港、疏园公路建设,荆州煤炭储配基地铁路专用线等项目相继开工。


铁路方面,浩吉铁路(原蒙华铁路)全长1814.5公里,是全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年运量达2亿吨,在江陵设客货运站,与长江黄金水道相交,形成了“铁水联运”大格局。9月29日,第一车煤在江陵站卸车。


水运方面,常年能停泊3000吨以上船舶的岸线达23公里,是荆州市唯一具有丰富岸线资源、可重点建设码头的优良港区,未来可形成集高端装备、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航空方面,荆州机场距江陵30公里,位于江陵县“家门口”,目前江陵已建成沙公高速、二级公路沙熊线这两条至机场的快速通道。


客运方面,全县拥有营运车辆1671辆,其中营运货车1532辆,营运客车139辆;客运班线52条,其中跨省跨市班线10条,跨县班线24条,县内班线18条。客运内联城乡,外通广州东莞、虎门、浙江台州、武汉等多个省市。100%的行政村通达客车,让城区实现了环城公交全覆盖,城乡居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面对日益凸显的交通区位优势,江陵县立足交通自身,并优化多式联运布局,通过疏港一级公路建设工程、综合码头建设工程、铁路专用线建设工程、岑河机场快速通道建设这四大工程,打通“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


随着浩吉铁路和江陵站建成运行、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投入使用、石化码头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江陵区位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能更好发挥江陵公、铁、水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为中部地区能源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既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综合运输结构性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如今,江陵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也迎来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断引领大交通大物流建设,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大美绿心『绣』成记

—江陵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纪实

内荆河改造后水清岸绿



荆江大堤建成绿色生态防护屏障改造后的西湖公园成为共享绿地空间


■通讯员 姜东


2015年,江陵县在巩固“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为,启动了“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紧盯“水乡园林城”建设目标,始终把县城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和发展优势。


走进江陵县中心城区,高耸错落的楼群、纵横交错的路网、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绘制出一幅精美的画卷,彰显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陵县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拥抱绿色城市

颜值显著提高


围绕绿化提升,江陵县均衡布局城区公园绿地、拓展绿色空间,对龙渊湖公园、西湖公园、滨江公园等一批公园游园进行了提升改造。


1998年最高洪水线所在地如今变成以江陵抗战纪念园和98抗洪教育基地为主的滨江公园,成为展示江陵地域文化的窗口,绵延荆江大堤内外8公里的带状开放式公园,形成了北段滨江绿洲区、中段城市客厅区、南段活力运动区的格局,园内植物郁郁葱葱,空间形态错落有致,庄严肃穆的抗战纪念园、铮铮雄踞的镇江铁牛、绿树掩映的荆江大堤,共同勾画出古新辉映、水绿交融、城河相依、独具魅力的滨水景观带。2015年被评为省级湿地公园的龙渊湖公园,占地34万平方米,水体面积21万平方米,在保持湿地区域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征、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了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以“鹤”文化为载体,集文化、科普教育、生态湿地保护为一体,成为城区面积最大、人流量最多的综合城市公园,还特意保留了自然生态景观、为仙鹤等禽鸟预留栖息之地。见证了江陵历史与发展的西湖公园,是江陵县最早建设的公园,如今,以健康休闲为理念,恢复历史原貌、突出文化生态及艺术品味为重点,西湖公园被改造成开放式街区和全民共享公共绿地空间,有效改善了老城区整体环境,不仅继续承载国防教育基地之任,也成为城区东南部冉冉升起的一颗明珠。


江陵县坚持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着力塑造生态绿廊。针对县城路网不畅、绿化率低、群众休闲健身场地少等问题,江陵县自2012年开始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对县政府、公安局、教育局、公路局、发改局、粮食局等6个片区近40处机关庭院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全面拆除,在拆除有形围墙,拉近干群关系的同时,经过绿化补植和提升改造,大力打造了数量众多的园林式公众小游园,成为人们散步、健身、休憩、赏景的好去处。城区新建改建主次干道均设置了绿化带,开辟带状绿地,注重乔、灌、花、草的有机组合,做到绿随路建,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对骨干道路进行提档升级改造,精选香樟、栾树、法桐、无患子等地方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大力实施绿道美街。做到行道树不缺株、绿篱不断线、树形整齐美观。同时还先后在人民广场、铁牛桥、易沟子、月亮湾、招商口和双港村委会等区域打造了街头绿地,在城市入口、广场、交通节点、标志建筑和临街单位等地进行层次分明的立体景观建设和美化亮化。


目前,江陵县城区共有公园、广场、街头游园17个,放眼望去,所见之处林木葱茏、绿草如茵,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0.8%,“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普惠全民的绿色格局已初步形成。


治理环境

城市生态持续改善


在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江陵县大力实施了城市生态环境整治,使城市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了天蓝水碧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江陵县对空气质量实行全年常态化监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通过全面整治燃煤锅炉,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等措施,对大气环境进行全方位综合整治。空气优良天数2017年达到300天,2018年达到293天。空气质量转好,水体环境也得到改善。


2018年,江陵主动担起长江大保护责任,对长江岸线非法砂石码头进行全面取缔,斥资1.8亿元开展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对沿江碎化及退化的土壤全面修复治理,栽植大小乔木近16500株,绿化总面积48.95万平方米,形成了多树种、多层次的生态景观森林体系。与此同时,已建成的69.5公里滨江景观带中,32万株水杉、意杨生长态势良好,成为独具防洪特色的绿色生态防护屏障。长江沿岸呈现出“蓝天、绿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美丽景致。


全长10.5公里,贯穿江陵城区全域的内荆河是江陵人民的母亲河,为护佑一河清水,江陵县以内荆河为主线,规划了独具特色的滨水绿地系统,通过截污、疏浚和清淤,内荆河水质得到提升,开展实施的滨水绿化,使城中“水的灵气”向城市南北延伸、东西渗透,河道两岸进行了生态护坡,建成绿化带和健身步道,预计2020年底完成的全段沿河绿色景观长廊,将使得水乡园林风格进一步显现。


目前,江陵县正计划将内荆河与龙渊湖水系进行联通,构建水系“互联网”,并从长江引活水进城进行生态补水,届时将可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形成自然循环水系。


江陵美了,市民的素质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8月的清晨,放暑假在家的江陵小伙黄鑫鸣和姐夫潘福明早早来到龙渊湖,利用晨跑锻炼的时间义务捡垃圾,这样的行为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在全员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氛围下,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江陵人的行为准则。


完善配套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为了创园,但不仅仅为了创园。近年来,江陵县借“五城同创”东风,加快城市道路、桥梁、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全力保障民生。内外皆修,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几年来的生动实践,让江陵人真切感受到创园工作是加快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借助这个抓手,江陵县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硬件设施显著改善,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发展呈现良好前景。


城区自来水厂完成净水厂改扩建,日新增供水能力3万吨,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建成日产5万吨的第二水厂,供水能力显著提升,输水管网遍布全县所有乡镇,全县人民即将吃上安全、放心的长江水。天然气输气管道总长65公里,城区基本上实现了主管网全覆盖。


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公厕革命”作为全省试点,三年任务仅用一年完成,城区35座公厕全部改造成水冲式节水厕所,并新建了7所标准化公厕。投资近1亿元于2017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城区13条污水管网运行良好,生活污水经管网进入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9%,实现了“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治污全达标”的目标。服务工业园区的滨江污水处理厂也已于2017年年底建成,解决了工业园区落户企业的污水排放问题。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县城区规划控制面积12.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66万人,绿地率35.8%,绿化覆盖率38.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79平米。


实力倍增、内通外联、宜居宜游、创新包容、平安幸福。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江陵已经做好了准备。


奏响乡村振兴华美乐章

—江陵县大力推进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专业化的育秧工厂

蔬菜合作社为贫困户包销路

2018年“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第三届全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在江陵县举行

■文/通讯员 马启翠 图/记者 黄志刚

  荆州日报签约摄影师樊孝银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党的十九大以来,江陵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奋力推进江陵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2018年,江陵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8.82万吨,生猪出栏22.8万头,水产放养达9.7万亩。全县种植业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完整,具备一定品牌效应。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工作,全县油菜产业取得显著发展,央视等多家媒体聚焦江陵油菜产业,在多档节目播出。在县城周边发展城郊农业,大力推广、吊瓜等经济作物,培育休闲农业。设施蔬菜种植初具规模,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经济效益形势可观,形成了沿荆监一级路、沿荆江大堤的连片露天蔬菜种植基地。


目前,全县以“双水双绿”为主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水产经营主体达到127家,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18.5万亩,千亩以上示范基地达到32个。黄桃、金菊、再生稻、荆半夏等特色产业,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小龙虾专业合作社、企业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层出不穷,目前规模生产企业达到35家,家庭农场36家,且仍有快速扩规的势头。资市镇虾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000余亩,年产值达1500万元。


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江陵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农业建设,带动了更多农户发展蔬菜致富。


三湖畜牧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国家级核心生猪育种场;隆兴湖蛋鸭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建成5万羽种鸭基地,湖北省、浙江省农科院授牌其为“国家水禽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新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饲料用微生物添加剂采用国内领先技术,产品一度供不应求;中粮饲料入住江陵,专业生产虾料等特种养殖饲料,生产线国内一流水平。


截至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58.86万千瓦,各类机械保有量达2.45万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


全市“荆州能人”农机职业能力大赛、全省“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全省农机事故应急演练活动在江陵县相继举办,江陵获得省市高度肯定。在全省率先将购机补贴“一站式”服务触角延伸到各乡镇(管理区)农业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开展便民服务。东顺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称号。


今年来,先后开展小龙虾产业、水稻集中育秧、江陵金菊栽培技术等各类培训90余场,培训1.2万余人次,发放科技资料2.8万余份。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产品质量再上台阶


近年来,江陵县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成效凸显,在荆州市率先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停工作。积极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与第三方企业签订收集协议149份,全县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配套率达99.3%,粪肥资源化利用率达80.6%,位于全省前列。


三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工作获得省级推广,连续2年荣获全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农业生产标准化全面推行,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总目标,编制了江陵县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手册,建成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蔬菜绿色示范基地5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家,水稻万亩绿色发展示范片2个,有效推动全县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


同时,江陵县积极推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成功入选为全省1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之一。目前,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9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江陵县还积极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名录库,农业投入品监管做到全覆盖,为21家企业搭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系统。“八统一”农资规范化门店模式受到上级部门高度肯定,生猪屠宰“江陵模式”在全国推广,全省生猪屠宰生产经营管理现场会成功在江陵县召开,多个省份和13个市县来江陵县交流学习,多件农业行政处罚优秀案卷获得全省优秀案卷。


品牌建设如火如荼

农旅融合成效明显


目前,江陵县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4家、认证产品35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绿色食品13个,“三湖黄桃”“江陵金菊”等产品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培育了三湖黄桃、江陵金菊、礼小龙等一批极富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


东津水产专业合作社“长江缘”速食小龙虾连续5年获得国际农交会金奖。“一米金橘”和“富硒红米”成功入选为全省“我最喜爱的百种湖北绿色食品”。


近年来,江陵县围绕城区打造集种植、加工、休闲、采摘、观光为一体的蔬菜种植体验园,辐射面积不断扩大,三湖、六合垸“农旅一体化示范园”也基本建成,着力打造了从种、养、产、销的全产业链发展。丰泽园、蓝莓园、青果缘、迎康等采摘观光,特色采摘园蓬勃发展,农业体验园流转面积均超过1000亩,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实现盈利,成功举办了“三湖黄桃节”和“蓝莓节”,观光游客逐步增加。通过引进高端水果“红美人”柑橘,打造“红美人”等柑橘生态园,推动全县产业升级,产品销售方式采用订单农业网上销售模式,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未来,江陵县将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大发展。


滋养万物惠泽民生

—江陵县水利建设发展侧记


整治疏挖后的十周河,增加了库容



更新改造后的九甲湖泵站,提升了运行效率


改造后的颜家台泵站,实现了由单一抗春旱向全面抗旱功能转变

■通讯员 罗磊 周熊


自古以来,水利都是农业命脉。对于江陵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县,水利显得尤为重要。江陵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治水兴水、惠民利民”的服务宗旨,将发展水利与改善民生、服务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围绕“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全面构建民生水利、和谐水利、平安水利、现代水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问题和水难题。为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落后面貌,明确了“以国家投资项目为骨干,以乡镇畅通工程为重点”的工作目标,大力开展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跨村渠道畅通工程等为龙头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民生与水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未雨绸缪防汛保平安

——中小河流建设篇


江陵县因水而兴,外有荆江防洪之险,内有四湖旱涝之忧。特殊的县情决定了江陵县始终把“防汛抗旱”作为第一要事、头等大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大兴水利的黄金时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频繁、最广泛的水利建设,江陵县也不例外。“家家户户上堤”“热热闹闹挖沟”是当时水利建设辉煌时期最生动的写照,为那个火红的年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和宝贵财富,不仅结束了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更扭转了几千年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全县防汛排涝减灾能力,完善中小河流防洪减灾体系,减少洪涝灾害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江陵县全面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五岔河、中白渠、渡佛寺渠、曾大河、北新河、十周河、白柳渠、清水口渠等大中型排涝渠道疏挖整治,长度132.324公里,完成投资19795.27万元。全县境内骨干河渠全部实行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效管理办法,实现综合整治一条,管护一条,发挥效益一条,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充分保障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016年6、7月,江陵县普降大雨,持续一个多月,面对这场“98+”洪涝灾害,综合治理、疏挖配套后的河渠充分发挥效益,渠道库容量大大增加,防汛排涝能力明显增强,虽有“98+”洪涝灾害,却没有出现“98+”的洪涝险情,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损失,保障了群众利益。


2019年5月,一场席卷全县的特大暴雨,在不到10小时内,平均降雨量达到了162.5毫米,像这样的大暴雨,在过去不仅会导致农田严重渍水,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会使河渠溃口,农田淹没,房屋摧毁,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但事实证明,暴雨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田渍水,但没有倒一堤,溃一坝,决一口,并且农田排渍水时间大大缩短,由过去的6-8天减少至2-3天,极大降低了农业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3月,江陵县水利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湖北省第二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碧水浇灌抗旱保丰收

——灌区建设篇


江陵县位于四湖流域腹地,沟渠纵横,但却没有水库和大型湖泊,是有名的“水袋子、旱包子、直肠子”,涝也涝不得,旱也旱不得,下一天雨,要排几天,有时候刚把渍水排完,又要开闸放水抗旱。全县有观音寺、颜家台2个大型自流引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04.62万亩。为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全县大力开展灌区建设,推进观音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了观南渠、观总渠、观北渠、张蒋渠、张资渠、凡南渠、红卫渠、蒋赤渠、赤林渠等灌溉干支渠道疏挖衬砌,共计疏挖渠道186.16公里,衬砌护坡156.144公里,累计投资24105.82万元。项目改造不仅让农田供水得到有效保障,更让灌区变成了肥水环绕、沃土遍地的“风景区”。据了解,项目改造前,每逢开闸供水,往往渠道末端农田可能需要3-4天才能有水灌溉,错过了灌溉的最佳时机,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项目改造后,全县农田基本上一天内能够有水灌溉,供水效率大大提升,充分保障了农业增产丰收。


近年来,随着极端高温天气增多,2015年、2018年、2019年,全县均遭遇了持续高温天气,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几乎无降雨,加之长江水位低下,无法自流引水。为充分保障农业供水需求,江陵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先后完成了颜家台泵站、观音寺泵站、齐埠泵站、马市泵站、长渠泵站、九甲湖泵站等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尤其是颜家台、观音寺2座沿江引水泵站均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老损失修严重,运行效率低下,随着“虾稻连作”模式兴起,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改变了过去传统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常态化供水成为“刚需”。而改造后的颜家台泵站、观音寺泵站使用新技术,由过去至少1天到现在仅需要3个小时即可成功抽水,抽水时间大大缩短,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了由过去单一抗春旱向全面抗旱功能转变,“老年”泵站焕发活力,为灌区注入了“活水”,改善了灌溉条件,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为全县农业生产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2017年,颜家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被评为湖北省水利工程建设文明工地,并荣获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优质奖(江汉杯)。


畅通渠道服务保民生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篇


江陵县境内小沟小渠不计其数,而小沟小渠最是直接连接着基层群众的“民心”。按照防汛抗旱要求,排渠每5年疏挖一次、灌渠每3年疏挖一次,农村末级渠系每年必须疏挖,但由于农村“两工”逐步取消、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时限完成疏挖,尤其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既没有上级资金改造,地方财政又无力承担,从而导致沟渠淤塞严重,配套设施老化失修,过水断面萎缩,农村小型水利整体抗御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既侵害了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又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2016年,为彻底解决群众关心的“最后一公里”“毛细血管”问题,打造民生水利,江陵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渠道畅通工程,打通“毛细血管”,畅通渠道“最后一公里”,在县级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真金白银”,用于实施渠道畅通工程,利用4年时间对全县所有跨村渠道进行了一轮彻底疏挖清障,恢复和提高了渠道排灌功能,获得了群众一致好评。同时,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解决了白马寺镇、沙岗镇、秦市乡、马家寨乡、普济镇43个村共11.68万亩农田末级渠系配套问题,为保障全县农业增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江陵县水利局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湖北省2016-2018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当前,为改善农村人居治理环境,服务乡村振兴,不仅要求河渠畅通,更注重美观,与农村田舍房屋相得益彰。过去,河渠疏挖治理后无人管理维护,仅1年基本上就恢复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原貌。现在,不仅每条河渠有人管,而且还专门有人为其把脉问诊,对症施策,让一条条河渠不仅用得久、长受益,更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昔日送『瘟神』今朝奔小康

—江陵县血防工作纪实


2012年12月,中国CDC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为江陵县授予“血防国家试验基地”并举行揭牌仪式



2016年7月,江陵县特邀中国CDC寄病所、湖北CDC血研所、荆州CDC血研所专家对该县中小学校进行微课竞赛


江陵县对所有肉牛进行规模化圈养

■文/图记者 陈丹 黄志刚


时光荏苒,如今,在江陵人的印象中,被称为“大肚子病”的血吸虫病已成为遥不可及的往事。从1958年到2018年,经过60年不屈不挠的奋战,江陵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从当初的血吸虫病肆虐,到今天的传播阻断,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整个防治历程,是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是血防专家的技术指导、是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更是血防队伍长期的默默奉献。


科学防控

筑起“血防长城”


2004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在湖南省岳阳市召开,会议强调,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随后14年间,江陵县通过攻坚克难,一步一个台阶,筑起“血防长城”。


江陵县血吸虫病防治坚持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综合防治策略。经过5年奋战,到2008年底全县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降至2.73%,慢性血吸虫病例11392例、晚血525例,急血0例;耕牛存栏数10239头,耕牛感染率降至3.01%,病牛308头;钉螺面积3031.84万平方米,阳性钉螺面积165.49万平方米。2008年底,江陵县代表荆州市迎接中、省两级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达标考核,经过专家严格的现场人、畜病情调查及资料查阅,宣布江陵县达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2009年后,江陵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血防三步走、十年送瘟神”总体战略目标,始终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科学分析疫情,实施“一村一策”,全县血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底,全县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63%,慢性血吸虫病例4253例,晚血412例,急血0例;全县耕牛存栏数为3653头,耕牛感染率降至0%,无病牛;全县钉螺面积2875.86万平方米,阳性钉螺面积为0。2013年12月,江陵县代表湖北省迎接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组织的血吸虫病疫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并顺利通过验收。


2014年后,全县科学防治、坚持开展传播风险监测,实施精准打击,防治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到2017年底,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降至0%,全县慢性血吸虫病例2442例,晚血410例;耕牛感染率降至0%,无存栏耕牛,圈养肉牛1326头;钉螺面积2718.10万平方米,阳性钉螺面积为0。2017年11月,经省血防办组织现场技术考核,该县各项疫情指标符合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在全省提前一年达标、率先实现了“十年送瘟神”工作目标,取得了重疫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血防综合效益的双羸局面。


综合治理

织就“健康网”


2005年以来,江陵县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强化传染源管控关键措施,落实有螺环境禁牧,建设无害化厕所,统筹综合治理措施,到2018年全县血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障,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江陵县人群感染率10.22%,急血病例30例,晚血1040例,慢血26232例;2018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为0%,急血病例0例,晚血410例,慢血2330例。2005年耕牛存栏13014头、病牛988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7.59%;2018年全县耕牛全部淘汰,人、畜摆脱血吸虫病困扰。


短短14年,江陵县血吸虫病防治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14年前,中小学生暑假期间急性血吸虫病是多发病、常见病,现在全县绝迹;14年前,成人插秧过后,感染血吸虫的人成群结队去接受治疗,现在全县都没有了确诊病人;14年前,晚血病例饱受疾病煎熬痛苦不堪,今天晚血病例在县人民医院进行免费救治。全县群众再也不被小小血吸虫危害,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


全县种植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江陵县主要支柱产业是农业,全县耕地面积57.9万亩,其中水田37.5万亩。近年来推行以机代牛14485台(套),实施轻简化栽培、水旱轮作16000亩,开展蓄水养殖开挖和改造鱼池2500亩。


14年前随处可见耕牛或在悠闲吃草、或在田间忙碌耕作,现在走遍全县11个乡镇场,农田里再也不见耕牛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大小机械在田间穿梭。过去每到春耕生产季节,到处可见群众打着赤脚或是耕田、或是插秧,一派繁忙景象。现在只有操作耕地机、插秧机的技术人员在田间。近三年来,江陵县更是发展黄桃产业、葡萄产业、龙虾产业,群众接触水体的机会更少了,感染机率也更小。


除此以外,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改变。江陵县从2008年开展三格式卫生厕所改建、沼气池建设,全县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8.56%。2017年,全县开展“共饮一江水”改水工程,至今为止全县群众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县自来水厂。2008年全县通过推进农田土地平整、水利设施改建、建通村公路、发展农旅一体等综合血防治理项目,全县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的江陵县农村,水泥公路通到家门口、路灯亮到每个村、果树成行绿树成荫。


如今走入江陵县,每个村庄都能收听到血防知识广播,都有血吸虫病的宣传标语,每处有螺环境都有警示标语;每个医务室都有本村螺情图、病情资料;每个手机用户收到过血防的温馨短信提示,只要关注血防微信公众号,就能实时了解血防工作动态,就能积极参与血防。

全县每个群众都清楚知道哪条渠有螺,下水必须穿胶鞋、戴手套、涂抹防蚴灵等各种防护措施。全县的每一所学校都有血防知识宣传专栏,每间教室都有血防园地,每个学生都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小小血防义务宣传员。


血防“卫士”

助力“健康中国梦”

江陵县血防工作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及省血研所的技术支撑密不可分。


该所李霞同志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被评为全国血防楷模,并作为特邀代表在国家卫健委《关于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专题发言,介绍江陵县血防工作成效。刘雄同志被评为湖北省血防卫士、荆州市血防楷模。2010年7月份,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授予江陵血防“湖沼型血吸虫病防治实验基地”;2013年湖北省血研所授予“全省血防实验基地称号”;2015年武汉大学授予“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等称号。血防所累计承担中省市血防机构及高等院校相关科研课题和现场工作78个,发表相关专业论文40篇。在国家、省级、市级各类业务技能竞赛活动中获36个集体和个人奖项;4名业务骨干入选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检验检测专家库成员,6名同志被武汉大学聘为现场教学指导老师、入选省血防所基层专家库成员。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江陵县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人表示,自1958年毛主席写下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的不朽诗篇起,誓送“瘟神”就是血防人伟大的号召与夙愿。


而今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22年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到2030年消除血吸虫病。此行动纲要进一步表明了党和政府誓送“瘟神”的信心和决心,誓送“瘟神”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新时代赋予血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责任担当。


作为江陵血防精神的传承人,江陵县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更要努力按照新时期血防精神来行动,坚定消除血吸虫病信念,加速推进全县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为实现“健康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延伸阅读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北岸,地处四湖流域腹地,地势低洼、水系复杂、沟渠纵横交错,极适合钉螺的孳生繁殖。全县11个乡镇场、198个行政村均流行血吸虫病,是全省乃至全国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


素有“全国血防看两湖,两湖血防看四湖,四湖血防看江陵”之说。加之,全县村民有筑河而居的生活习性,农业耕种、捕鱼捞虾、游泳戏水、洗衣洗菜等生产生活接触疫水频繁,感染机率大。2003年江北农场发生成批急感30例,2005年熊河镇花彭村发生小学生成批急感5例。血吸虫病在江陵县的流行之广、危害之重可见一般。


查阅血吸虫病防治历史资料发现,江陵县疫情最重时,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达到28.69%,曾有慢性血吸虫病人59243人、急性血吸虫病人1056人、晚期血吸虫病人1621人;耕牛感染率最高达到26.14%,病牛3537头。钉螺面积最高达53380万平方米,最高阳性钉螺面积2375.32万平方米。


“洋湖岗的人,肚子先进门,装香开柜门,磕头挖地坑。”这一首在该县曾流传过的民谣,生动描绘了当年患有腹水型、巨脾型的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悲惨生活。


来源:江陵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