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

©原创   06-04 14:48  

云上江陵报道:


编前语:由我县23名小娃娃参演的群舞《击壤歌》摘取群星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是我县群众文化工作的又一硕果,更是江陵文化自信的精彩呈现。昨天,荆州新闻网荆江评论刊发评论《击壤而歌 比大奖更珍贵的是文化自信》。现予转发。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戴军)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颁奖晚会5月31日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击壤歌》《和·鸣》《生日聚会》《赤子归心》等20部作品从决赛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群星奖”。(6月1日中国新闻网)本次“群星奖”共有来自4159个演出单位的7905个作品参加初选,其中84件作品入围决赛,最终评出20个获奖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由湖北江陵23名小娃娃表演的《击壤歌》,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得该奖的少儿群舞节目,也是当天下午媒体通气会上唯一一个代表湖北省向全国媒体推介的获奖作品。江陵娃击壤大上海,并获得群众文艺领域的最高奖项,是多方努力的必然结果,更是文化自信的精彩呈现。换句话说,击壤而歌,勇摘大奖,无疑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但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而言,比起文化大奖的斩获,更为珍贵的是由此对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难觉察到,文化自信源于对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积累,源于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源于各级各部门务实创新的实际行动。从《击壤歌》的璀璨亮相,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舞蹈《击壤歌》属于本土原创节目,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荆州市群众艺术馆和江陵县阳光鹤艺教育联合编排。其灵感源于荆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盆歌》,从庄子“鼓盆而歌”向上推演到“瓴缶之乐”“击壤而歌”进行创作。《击壤歌》反映当时劳作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田园生活。孩子们在台上鼓盆而歌、击壤而舞,不仅诠释出原始的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展现了农耕时代古代先民的幸福生活场景,更激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得以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星奖一贯的宗旨,《击壤歌》挑选本地孩子创演本土节目,相比以往常见的送文化下乡,更有益于文化的根植和传播,因为参演《击壤歌》的23个小孩,就如同23粒文化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中,还将开枝散叶,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小演员中,有的还是留守儿童。他们从乡村萌娃蜕变为优秀舞者,从乡镇广场跳到国家舞台,历经艰辛,殊为不易。可以想像,这样的一次经历和磨炼,对于他们个人的成长,亦会产生深刻影响。因为孩子们需要社会的关心,更渴望这样的舞台。事实上,孩子们已然坦露,经历近一年的创排和巡演,自己收获了掌声,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学会了坚强。对他们而言,在“六一”前夕站到“群星奖”的舞台,与其说得到的是一份节日的大奖,何尝不是接受到一次人生的洗礼? 击,进击。壤,土壤。《击壤歌》是江陵、荆州文化园地积累、培育出的一颗硕果。相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文艺工作者的精进努力,击水而行,击壤而歌,在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还将迸发出类似《击壤歌》的璀璨星光!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怡


相关阅读